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鐵三角 2010 年 冬季 新商品 發表 (搶先看)


ATH-BB500 (後戴式耳機) 臨場感あふれるBass&Beatサウンドを体感髪型を気にせず自由に聴けるバックバンドスタイル。





ATH-CK400i (Apple用麥克風耳機) iPod/iPhone/iPadの操作や通話に対応する、小型&高音質の専用インナーイヤーモデル。





ATH-FW33 (美鑽少女耳機) 動きや角度によって耳元に輝きを演出する、多面体カットデザインヘッドホン。 **ATH-FW3 後繼款





ATH-RE70 (復古風華耳機)レトロプロダクトデザインと独自の装着機構を融合し 快適な装着感と高音質再生を実現するヘッドホン。





ATH-SJ55 (DJ耳機) 高耐入力設計φ40mmドライバーを搭載 豊かな低域再生を実現するDJスタイルヘッドホン。





ATH-SJ33 (DJ耳機) 新設計φ40mmドライバーで力強い低域再生 折りたたんで持ち運べるDJスタイルヘッドホン。





ATH-SJ11 (DJ耳機) φ36mmドライバーで迫力の高音質再生 軽量&コンパクトボディのDJスタイルヘッドホン。





ATH-CKM99 (高音質耳機)ハイブリッドメタル構造とケースダンパーで不要共振を抑制し澄みきった高音質再生。





ATH-CKM77 (高音質耳機) 不要共振を抑え爽快な中高域再生を実現するハイブリッドメタル構造を採用。





ATH-CKS90LTDII 限定生産 (超低音耳機) 低域表現を飛躍的に向上させる機構を搭載 音の深みとキレをイメージした限定カラーモデル。





ATH-PRO700MK2 (可換線 DJ 耳機) 新設計ドライバーにより進化した高音質サウンド 長時間のパフォーマンスを支える第2世代モデル。





ATH-PRO5MK2 強磁力マグネットの新設計φ44mmドライバー搭載 音源を忠実に再現するDJモニターヘッドホン。



B&W P5 Mobile Hi-Fi 耳機








由Zeppelin iPod揚聲器製造者所研發的P5噪音隔離耳機讓您不管身在何處都能聆聽您最愛的音樂。運用Bowers & Wilkins 45年來在hi-fi領域的創新能力與專業技術,P5帶給您走動間自然顯著與高度的音樂細節,除此之外其奢華舒適的配戴感受讓長時間聆聽也不會感到疲憊。想像一下P5就如同您專屬行動私人演奏會。



他們看起來棒透了,但僅止於這樣嗎?從耳機雅致的設計與高品質材質的運用,我們不惜成本來確保不管您聆聽多久時間,每副P5耳機都讓您體驗極佳感受。P5將是您所見過最有設計感與舒適的耳機。



台灣公司貨, 現貨供應中



一些耳機製造商較不注重聲音表現上,對Bowers & Wilkins而言,我們把調音工作交給專業的錄音室工程師。使用P5您所聽到的是完全自然的聲響(最接近原來錄製原音),我們稱之為真實聲音,而您將能體驗其真實感受。



在富有遠見的設計師Morten Warren的帶領下,Native是我們主要標誌性產品設計背後的天才,其中包含了屢獲殊榮的Zeppelin揚聲器。這次他們在P5上再次施展魔法,締造出堪稱極致視聽享受的P5耳機。



P5耳機配戴上非常舒適,這些必須感謝優秀的人體工學設計與最高等級的紐西蘭羊皮所製的頭帶和耳罩。耐用耐磨,卻又舒適與柔軟讓長時間的聆聽成為一種享受。



藉由聰明的設計與便利使用者的特色讓P5的高品質聲響與奢華的材質得以相稱。iPod專屬導線可輕鬆控制iPod,麥克風也實現了更便利的iPhone通話。真皮材質耳罩藉由磁性吸附,可迅速替換導線。



--------------------



深沉的低音與增強的高音的聲音表現,這些聽起來似乎是不錯的,但通常所帶來的影響是長時間聆聽變得容易疲憊。使用P5您可以聽到許多自然的聲響與享受到長時間地聆聽樂趣。


在P5的自然聲音背後有著些從未被採用在一付耳機裡的最先進技術運用。專門研製的極度線性釹磁石與高度完美mylar振動膜讓音樂聲響擁有豐富、純淨與極度細節的特色,不需人工的調整。



完美的聲音重製從第一天開始就是我們的任務,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們達到此目標。我們設立了本身的聲學研究室與建立了些世界首創的揚聲器,包含了如傳奇的Nautilus。我們每一件製品都遵循此信念,而P5也不例外。


封背式設計再加以堅硬金屬面板與密封的耳罩確保您所聽到音樂的細節與動態範圍是保持完整的,且保留剛剛好的周遭聲響讓您對周圍環境有所感知,非常適合在行進聆聽音樂。










德國 Sennheiser HD800 頂級享受 ~ 歡迎試聽








用「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來形容Sennheiser HD800這款最新旗艦耳機,真是再恰當也不過。距離Sennheiser上一款旗艦HD650問世,已經整整七年之久,這七年間,Sennheiser始終未再推出更上層樓的新款旗艦耳機,而是致力將HD650的關鍵技術推廣到中低價位的產品之中,藉以拓展市場普及度。就身為全球四大耳機大廠之一的Sennheiser來說,這樣的市場經營策略是正確的,但對於苦等Sennheiser新一代旗艦的死忠玩家而言,卻是漫長而遙遠的等待。尤其當去年AKG推出K702旗艦耳機,Grado則在前年推出了GS1000「前」旗艦耳機,今年年初又推出PS1000「新」旗艦耳機,ULTRASONE推出了ED8,AUDIO TECHNICA 也推出ATH-W5000旗艦黑檀木殼耳機與專屬AT-HA5000耳擴的組合,DENON更以後來居上之姿,短時間內訊速發表AH-D5000、AH-D7000兩款前後代木殼旗艦耳機,許多Sennheiser的死忠支持者不禁要問「Sennheiser的旗艦耳機呢?」



一出手,就是重拳

今年(2009)年初的美國CES大展, Sennheiser總算發表這款HD800最新旗艦耳機(去年則是展出頂級無線耳機MX-W1),頓時讓所有參觀者為之瘋狂。更讓人驚艷的是,HD800的外型,竟然一點都不像傳統Sennheiser給人那種德國血統冷靜理性、沉著穩重的印象,而是改採酷似SONY MDR-SA5000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銀色塑鋼外殼,摩登前衛的設計形象,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此時此刻,我們總算恍然大悟,Sennheiser這七年來可不是只顧著以中低價位產品拓展市場普及度而已,而是暗暗地「磨刀七年,只求一劍」,要「一出手,就是重拳」,讓其他競爭品牌一擊必殺。


以一擊必殺形容,或許有點誇張,但Sennheiser這一拳,無論從外型質感、聲音表現、定價策略,確實是驚天動地的重拳。首先,先說價格,上一代旗艦HD650的定價約莫台幣2萬元上下,HD800一口氣將定價飆升到5萬5千,足足漲了1倍多!雖然這只是Sony Qualia 010當年定價的一半,與ULTRASONE最新旗艦ED8旗鼓相當,但與AKG等其他廠牌的旗艦耳機相比,預算上還是高出許多,如此大膽的定價策略確實讓人咋舌。


儘管說HD800的定價讓很多玩家的口袋一擊必殺,但若您對HD800由內而外的設計精髓徹底了解,也就能體認到身價如此高「貴」的HD800,絕對貴的有理,貴的值得。



業界最大口徑環形振膜

根據原廠提供的書面與影片資料,HD800不像前旗艦HD650承襲HD600、HD580一脈相承,代代進化而來,HD800可是一款不折不扣,由內而外,由單體到箱體,全部重新打造,且是經過精密的儀器測試,純手工打造的高科技耳機。


HD800採動圈式單體,開放式設計,其振膜口徑達56mm,堪稱當今最大口徑的動圈式耳機。然而,大口徑單體雖然得利於先天的物理優勢,能夠獲得極佳的音場包圍感與低頻表現能力,低音可下潛達6Hz,但在大音壓、大動態時,大面積振膜表面不規則扭曲所造成的盆分裂失真,與暫態反應不一致等負面效應也將隨之而來。為此,Sennheiser乃以特殊環形振膜結構,並在振膜表面壓製特殊紋路加以克服,並改善磁力驅動性。驅動這只大口徑振膜的音圈,厚度僅42微米,內含三層共98圈的線圈,磁鐵間隙僅0.6mm,結構十分精密,使得HD 800全音域表現更為清晰細膩,失真特性也可達到總諧波失真低於0.02%的超高水準,音響性能極佳。



每個小細節都吹毛求疵

看似龐大的HD 800,實際拿在手上卻出乎意料的輕,原廠標稱重量只有330公克,這般羽量級的重量,佩戴起來自然毫無負擔。而其承重結構也相當考究-頭帶為三層式微調結構,可有效分散耳機施予頭部、耳部的壓力。特殊纖維製成,透氣度極佳的耳罩,配戴起來更是舒適無比,即使長時間聆聽,也不會造成任何壓力感或不適感。


開放式設計的耳機,音場本來就比封閉式耳機來得寬敞且自然,Sennheiser旗艦耳機一貫採開放式設計,用意也就在此。HD800為了進一步提升HD800的音場表現能力,使音像結像能從「大腦」,拉到額頭前方,甚至更遠,更立體的位置,乃將大口徑振膜以小角度的前傾方式發聲,使外耳殼可以接受來自更多方向與時間差的遠近聲音資訊,對於聽者還原錄音音場,建立立體音樂舞台更有幫助。


Sennheiser HD 800耳機線採可換線設計,讓對音質有所挑剔的玩家日後有升級的空間。話雖如此,原廠所附的耳機線可說誠意十足,乃是兩聲道左右分離,共四股鍍銀無氧銅芯製成的導線,接頭處均採鍍金處理,傳導良率更高。光是以原廠廠線聆聽,在配合適當的耳擴就能夠獲得頂級音響般的音質。



大變身且大變聲
將阻抗值降低以爭取對於後級的友善程度,幾乎是當今各大品牌旗艦耳機共同的設計思維,惟獨Sennheiser仍舊堅持製作高阻抗耳機,目的是為了避免前端訊源的底噪影響,以維持乾淨無染的音質。這款HD800標稱阻抗與HD650一樣同為300歐姆,但振膜口徑更大,對許多耳擴的功率輸出,暫態控制與失真特性等表現能力可真是一大考驗。事實上,自從今年年中HD800正式於北美市場量售,到8月份台灣開始販售,國內外玩家無不前仆後繼地尋找到底哪款耳擴最能與HD800搭配出相得益彰的聲音表現,時至今日,各方意見仍是莫衷一是,如何馴服HD800,成為近期全球耳機迷間熱烈討論的話題。


暫時先不管耳擴搭配,我認為HD800對於Sennheiser來說,不只是外觀作了革命性的大變身,就連聲音走向也徹底「大變聲」了。如果您聽過HD580、HD600、HD650這三代Sennheiser的前旗艦耳機,這三款耳機的共同特色就是聲底特別厚實,音場特別寬闊,音質純淨溫醇,音色則略為灰暗,低音量感與控制力,與音像結像力則是隨著版本演進而逐步改善。


倘若帶著HD580、HD600、HD650的印象去聽HD800,不難發現HD800的音色、輝度相對明亮開朗許多,高音延伸、空氣感,全頻段銜接的平滑度,解析度,平衡感更是連跳好幾級。但其低頻在多數耳擴的驅動下,儘管質感、解析、Q度完全勝過HD650,卻始終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感,量感與下潛不及HD650,聲底也不那般厚實醍醐,整體音色走向徹底擺脫HD580、HD600、HD650以來的既定印象,反而更趨近Sony Qualia 010、MDR-SA5000兩耳機,尤其是強調高解析、寬頻寬的音響性,理性中卻帶著清亮的音色,以及線條、輪廓刻畫極為清晰的結像能力。


聲音走向之外,HD800音場定位、結像、分離度儘管比HD650更清楚明確,深度遠比HD650還深邃,但寬度明顯縮窄一半,形成類橢圓形的音場,完全不像是過往以音場寬度無限開揚的Sennheiser應有的作風。


歸納來說,從音色到音場,從外型到聲音,HD800與HD650可說是風格180度大轉變的作品,不僅對Sennheiser自己是種大膽的嘗試,同時也考驗著死忠Sennheiser迷的支持度。



耳擴搭配是一大挑戰
既然HD800在多數耳擴的驅動下,聲底都不再有傳統Sennheiser耳機的厚實聲底,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款耳擴將HD800大口徑振膜該有的低頻潛力完全逼迫出來呢?若是按照這樣的想法為HD800找尋耳擴,勢必得找一款聲底特厚實,低頻特豐滿的耳擴來互補。根據國外耳機網站對於HD800所作的假人頭儀測結果,HD800雖然標稱平均阻抗為300歐姆,但在100Hz處的阻抗峰值高達700~800歐姆,為了有效驅動HD800特殊的阻抗曲線,搭配管機似乎是最佳選擇,於是國內外幾款管機都紛紛被玩家給點名了。根據我先後試聽幾款管機耳擴如Eddie Current Zana Deux、EarMax Pro搭配HD800的效果,低頻量感確實推得出來,聲底厚實,但往往卻有顧此失彼的缺憾-尤其是低頻段的解析與控制力明顯與中高頻段產生脫節,全音域的平衡感於是產生變形。此外,多數管機常見的內調失真,經常致使這支訊源敏感度猶如高級鑑聽耳機系統的HD800,在詮釋大場面、大編制交響樂時,收放不夠果決,台風相對紊亂,聲線交代不清,背景分離度更沒有幾部設計優良的晶體耳擴(例如Grace Design m902)來得優異。


如果不勉強將HD800的清透聲底硬擠成HD650的厚實聲底,這個搭配方向似乎顯得更容易選擇耳擴,同時也較能呼應Sennheiser設計DH800所希冀的風格轉變,並合乎HD800本身的聲音性格。在這樣的搭配思維之下,我陸續換了多部晶體耳擴,分別有Grace Design m902、Graham Slee Solo、Audio Alchemy's HPA v1.0、Audio Technica AT-HA5000(訊源為Cambridge Azur 840C,訊號線與電源線則全部採用Telos白金系列旗艦線材)。結果,各款耳擴搭配HD800,聲音表現各有千秋,例如Grace Design m902推HD800的透明度、分離度接近滿分,音場縱深、定位、層次相當漂亮,大可描繪出深具3D音場的臨場感。其音色中性偏暖,音質細膩斯文,聽感輕鬆無壓,也是優點之一。但推力明顯不足,大動態時容易氣虛有被壓縮感,可真讓人感到遺憾。


搭配HD650官方指定耳擴Graham Slee Solo,HD800也能獲得無暇的音質純度,音色也無太多渲染。相對地,情緒變化不多,表情相對冷靜成為這個搭配不利之處。所幸全頻段暫態反應速度敏銳,收放節奏特快,使得樂曲行進情緒自然增添激動雀躍的歡愉感。除此之外,Solo對於舞台比例未作拓展的動作,甚至有讓音場寬度更為集中的趨勢,至於音場定位、結像表現倒是中規中矩。整體來說, Solo雖然能將HD800應有的實力發揮出來,但卻未能將HD800潛力完全逼出。只能說,Solo是所有我試聽過的耳擴中,相對可靠,全面均衡的搭配。


Audio Alchemy's HPA v1.0的搭配,聲底闢美HD650的醇厚,音色溫暖迷人,聽起人聲演唱,豐腴有肉,高音華美豐潤,越聽越有搭配Zana Deux管機時的韻味。這組搭配的音樂性最好,聲音走向更是完全契合老Sennheiser迷的耳朵。同時,其音場縱深大氣恢弘,使得HD800原本較窄的音場,也能與HD650並駕齊趨。然而,論反應速度,暫態控制力,微動態、微細節的處理,坦白說稍嫌不夠細膩,推力也明顯不足,諸多缺點,隨著HD800 Run in越久,越容易發現這組耳擴的不足。



鐵三角AT-HA5000加持
挑戰百萬音響音質

最後,我搭配了Audio Technica AT-HA5000這款鐵三角專為旗艦耳機ATH-W5000定製的旗艦耳擴。關於AT-HA5000的性能,關主編曾於本刊330期作了詳盡的報導。這部AT-HA5000不僅各項失真特性、雜訊的儀測數據堪稱本刊歷來測試過的耳擴之最,更重要的是它的功率輸出性能,在32歐姆下阻抗下,每聲道能輸出1.2W的功率,換算過來,在300歐姆負載下,至少也有130mW以上的輸出功率,可說是我這次為HD800選搭的耳擴陣容中,功率最大,也是性能最好的一部。


這套組合,乍聽之下,雖然沒有厚實聲底與豐滿低頻,但藉由恰如其分的量感,精緻細膩的解析質感,輕鬆靈活的下潛延伸,反應敏銳的暫態速度,扎實凝聚、彈性特Q等優點,反而更能將HD800全頻段的平衡感發揮到淋漓盡致,而不會出現「有了低頻,沒了平衡」顧此失彼的缺陷。


當低頻不會出現喧賓奪主,搶鋒頭,壞了全頻平衡的缺點出現時,聽感上,反而更可襯托出清麗悠揚的清甜高頻。在AT-HA5000的推動下,HD800不僅解析質感已臻極緻,聲線細膩順滑到綿延到雲端,更難能可貴的是儘管高頻音色如此明亮,量感豐,密度高,卻一點也不吵、不燥、不煩,久聽也不會感到厭倦,是相當耐聽的高音。


除了音色、音域表現之外,HD800與AT-HA5000的搭配,音場寬度雖不像Grace Design m902那樣寬敞,但就景深、層次、定位、透明度、包圍感而論,竟可達到「耳機消失」的現場感。豐富的空間堂音,聚焦結實的成像,一覽無遺的分離度,更一舉創造出我在其他系統上前所未聞的實境感。這種過往要在調校的非常成熟的頂級音響系統才能聽到的音場,用來聆聽幾張現場錄音的爵士唱片、古典樂章,輕易就能感受到酒吧中,演奏廳內熱絡騷動的溫度與氣氛。更棒的是,無論再大的動態,再大的編製,再大的音量聆聽,HD800始終維持超水準的音場、解析與質感,內調失真等特性超水準的AT-HA5000固然功不可沒,HD800單體性能之優異更是居中關鍵。



當代經典,極品之作
整體來說,AT-HA5000與HD800的搭配,音質透徹無比,音色純淨無染,還帶有一絲絲靜電耳機般飄逸夢幻的氣味,卻沒有靜電耳機般過度美化,實體感不足的缺陷。整體聲音風格強調自然與寫真,音色純正鮮美,透明無暇,傲人的頻寬與驚人的解析度,能將樂器泛音結構與細微的枝節末梢忠實呈現。整體聽感舒暢無壓,不管聽多久都不會感到疲乏,是全部搭配耳擴之中,效果最像調整成熟的百萬音響,不僅擁有極高的訊源鑑別能力,音樂性更是無懈可擊,讓人不自覺浸淫在充滿律動感與活生感的音樂世界。


雖然,試用過那麼多耳擴,個人最滿意的是與AT-HA5000的搭配,但我認為世界上一定還有更能完美驅動Sennheiser HD800的耳擴,只是礙於時間有限,借用耳擴的前置工作時間不足,因此,無法再取得更多耳擴來試用。儘管如此,不可否認,HD800是一款先天資質出眾,後天潛力無窮,值得玩家花心思好好經營它,栽培它,成就它的頂級耳機。這款當今電動式耳機的極品之作,絕對是追求Hi-End美聲的玩家,此生必定要收藏的當代經典。





Sennheiser HD 800耳墊為細緻的纖維織品,內襯還有Sennheiser浮突的商標字樣,佩戴感極為舒服。



Sennheiser以特殊環形振膜結構,並在振膜表面壓製特殊紋路克服大口徑震膜盆分裂失真,並改善磁力驅動性。驅動這只大口徑振膜的音圈,厚度僅42微米,內含三層共98圈的線圈,磁鐵間隙僅0.6mm,結構十分精密。



詳見原文: Sennheiser HD800 當代經典,極品之作 文/林家樑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Monster® Miles Davis Tribute™ 歡迎試聽

相信大家都看過 理查 耳機之旅28, 也因此接到許多建議而引進 Monster Miles Davis Tribute, 且我們提供試聽, 歡迎大家攜帶自己的隨身訊源來聽, 不多說, 以下提供各位圖片享用 (順道一提, 以下圖片皆用 iPhone4 拍攝 HDR 效果)



終身保固..



高質感的印刷... 



終極 Jazz 感受耳機... Miles Davis



Life is too short to listen to bad headphones. 



收納盒 (1)











收納盒 (2)




收納盒 (3)





Miles Davis 試聽碟



超級耳塞



(1) Monster "Foam" SuperTips 超級海綿耳塞, 此款海綿耳塞彈性十足, 能耐久用, 可朔性高... 塞入後可緊緊的固定在耳道內, 非常適合大量運動的人配戴.



(2) Monster "Gel" SuperTips 超級矽膠耳塞, 此款有別於一般常見的矽膠耳塞, "灌漿"後的矽膠耳塞隔音密閉性更好, 給你更深層, 更緊緻的低頻表現



彈夾盒.. 以他所附贈的耳塞數量... 還真需要一個盒子還收納 與 外出攜帶